伟德开户官网2022-2023学年教科研年会于2023年2月9日上午9点正式开始。本次教科研年会的主题:探索融合信息技术具有示范性、创新性的教与学新范式。望京校区和南北校区全体教师参加年会。上午会议由李继良主任主持,首先举行颁奖仪式,然后是获得一等奖的老师进行优秀课例论文展示,最后特邀北京师范大学王珏教授为全校教师进行认知科学讲座。下午分为理科、文科、国际部三个分论坛,分别由骆玉香、时芝玫、李晓君三位副校长主持,由获得二等奖教师进行优秀论文交流分享。最后任炜东校长对本次教科研年会做总结发言。
许艳新--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线上线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究
许艳新老师从混合学习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学生线上线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进行探究。许老师应用这一模型设计写作课堂的活动任务,实时观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加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为学生创造更多深度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魏烁--数学实验:让学生真正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魏烁老师借助数学实验,将数据以及数据的随机性可视化,让学生真正体会统计思想。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GeoGebra软件进行“随机抽样”实验,使学生的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有效提高。
韩叙虹--高中物理线上线下交融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韩叙虹老师在实验班中尝试异步混合式教学。以《共点力的平衡》教学为例,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诊断、发现学习中的认知障碍;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上课或说题的形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来龙去脉,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毛宇峥--促进课堂信息自由流动,实现从“数字化”到“信息化”跨越式转变
“信息技术”的重点,在“信息”而非“技术”。毛老师提出信息技术能促进课堂信息有效产出,教师可在课前提供多样化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主预习,引导学生运用适合本课特点的方法思考。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促进课堂信息高效流动,多样化的信息流动渠道和丰富的交流模态能够使学生在更有效的信息流中,达成学习目标。
王珩--GaussView平台在中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较于传统球棍模型,王珩老师发现Gaussian平台不仅能够高效的可视化有机化学分子精细三维模型,还能应用于更多的抽象概念,比如最低能量构型、分子振动模式、轨道能量计算、共振结构解析、电荷分布、氢键的形成等。
何斌--运用魔灯(moodle)平台进行混合式学习和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何斌老师对借助魔灯平台进行混合式学习和评价展开思考与实践,提出现有信息化教学手段普遍具有功能碎片化的缺点,缺少整合性。魔灯具有课程管理功能、资源模块功能、作业与评价模块功能等,能够充分实现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线下重点讲解、课后线上评测,调动学生热情,完善教师教学。
秦先超--高中生物国际竞赛辅导与常规课程整合教学初探
国际高中IB生物、AP生物、A-Level生物课程在内容上有所交叉,但考察侧重点差异较大,知识覆盖面广,难度大,时间短,任务重。秦先超老师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国际生物竞赛的教学大纲,总结出IB/AP/A-Level融合的竞赛课教学方案。综合形成“常规课程+补充缺失内容”模式,达到广度难度双覆盖的结果。
王珏教授讲座:从学习科学视角看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王珏教授提出教育系统和信息技术原本是两条各自独立的发展线索,但近年来两条线索正逐渐靠拢。ChatGPT的出现再次证明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势不可挡,但技术或媒体始终无法替代人的思维,而是促进人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忽略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否则技术将很难真正推动教育发展。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才能不被AI淘汰,成为教学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王珏教授提到,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轮认为在图式的帮助下,大脑较为容易形成长时记忆。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着力促进图式的生成,信息技术的应用即可对图式的生成与大脑的编码过程起到重要作用。在“情境化”方面,语言文字较弱,多媒体或可视化作用突出,尤其对于复杂抽象的知识,给予学生视觉上的体验则更容易帮助其理解。在“结构化”方面,通过图表、思维导图等将碎片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搭建整体知识结构。对于需要记忆的知识,多提取远比多输入重要,由此王珏教授引出“提取式学习原理”。教师多提问,引导学生多回忆、多思考、多表达,有助于整理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达到生-机-师互动,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开展“提取/输出式学习”,同时有助于教师精准掌控学情。
文科分会场
王圣洁--善用其器以工事,因势利导以入心——线上教学《“劝学”新说》课例研究
王老师以线上教学课程《“劝学”新说》为例,借助线上教学软件中的“书写板”功能、 classin软件还原线下课堂情境、讨论结果得以以文字形式共享,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线下课堂难以达到的效果,体现出线上教学的技术优势。
江波--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以九年级Module 1 Unit 2为例
江老师提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线上实施K阶段——激活已有知识、在W阶段——分享阅读期待,线下实施L阶段——梳理归纳新知和R阶段——自伟德开户官网思考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探究,实现了阅读课堂由关注“教的目的”到“学的需求”的转变。
倪文锦--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线上教学实践探索
倪老师在分析线上教学环境下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优势及其实施流程基础上,探讨基于项目式学习,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和信息技术优势开展的英语读写结合线上教学,以图表形式展示了线上教学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实施流程。
何莹--基于史料研读的历史课例探究——以“新文化运动”为例
何老师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运用史料仿照《新青年》文章拟写校刊的发刊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实地参观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并制作介绍视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使教、学、评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
肖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英语学科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完成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式探索与尝试
英语语言作为国际交流的工具,有效地向世界传播和分享中国故事。肖老师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的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英语学科同样可以与自然学科融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可视化,借助信息技术来协助实现“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学”。
肖燕--八十中学舞蹈社团课双线教学模式实践
作为实践性学科,舞蹈学科的常规教学多以线下教师示范讲解进行,对学生而言线上无法清晰准确的掌握造型姿态。为解决这一问题,肖老师采用图片、音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形态画面,创设情境。舞蹈学科的线上教学给予学生舞台表演的仪式感,增强舞蹈课程的趣味性,促使全体同学的充分参与。
理科分会场
吕琳--运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
吕老师提出,教师可利用数字化资源,再现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还可以运用到真实实验中。此外,数字化教学方式还可延伸到课外。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自由广阔的学习天地,学习者可以选取其中感兴趣的内容深入研究。
李岩--“双减”背景下学生微视频制作对初中生物理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的研究
李老师提出,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可通过指导学生录制微视频,有效缓解加大实验开展力度和有限课时的矛盾,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编写脚本的过程中不断内化自己所学的知识,讲解拍摄过程中又能够把自己重新构建的新知识输出外显出来,真正做到“从做中学”。
高璇--初中数学融合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学习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二元一次方程》为例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与推广应用为个性化学习赋予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相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工具。通过课例“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二元一次方程”,高老师认为图形计算器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观察的频次和效率,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
武艳玲--基于解决数学线上教学问题的实践和总结
武老师经过大量的网课实践,总结了一些解决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方法。第一是创设畅通的沟通渠道,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表现,比如课上要求学生打开摄像头等。第二是授课时要力争规范讲解和板书示范,线上板书可以保留到电脑中,方便学生复习回顾。第三要及时监测课堂和学情摸底,随时调整授课的节奏和内容。
王苗--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实践作业课内精讲的教学实践研究
王老师举出四个基于教材素材布置课外综合实践作业、课内精讲的实践。案例一以勾股定理为素材设计的综合实践研究课,教师成为课堂上的“观众”。案例二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学生比拟成生产商,售卖自己制作的分角仪,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科育人、跨学科实践。案例三抓住学生课堂生成,用课堂上的兴奋点布置作业,激发学生潜力。案例四为学生布置剪纸轴对称图形的作业,在手工中感受数学知识。
刘亦工--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跨学科教学实践
刘老师从创设跨学科情境建构多维知识体系、利用跨学科知识关联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指导跨学科研学课题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角度阐述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实践。在物理课中,可以由学生在物理与相关学科有交叉点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跨学科情境中分析问题,有助于学生建构多维知识体系。
国际部分会场
孟杰--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的重难点内容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推理方法。孟老师通过创设费马猜想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猜想”的定义;借助数学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应用中充分认识数学归纳法的本质,感受数学推理之美,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刘博蕊--中学生语文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探索——以现代诗歌《一代人》与《三代》比较鉴赏为例
刘老师从整合语文课内课外内容进行项目式学习为例,探索提升学生比较、分析、评价的学科素养的模式。刘老师强调语文项目式学习应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把握住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的整合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黄丹婷--信息技术在国际高中AP微积分课程中的应用--基于AP微积分课程和考试大纲分析
黄老师基于教学四面体的理论,从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提及量、信息技术应用工具、信息技术应用理念、信息技术应用主体以及涉及使用信息技术的微积分知识领域5个维度分析《AP微积分课程与考试大纲》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并对当下的AP微积分教学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王晓静--古诗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以《雁门太守行》教学为例
王老师以《雁门太守行》探究性学习为案例,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初读体会探究内容,鼓励学生发展思辨性思维;创设情境,联结生活经验探究赏析,具象化的感知古诗,使文本与学生的人生经验相关联;搭建支架,开展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基本思路,锻炼思维的思辨性,提升学习的探究性。
王瑶--知识可视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初探
王老师提出知识可视化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更好的为学生搭建了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文中选取的典型案例分别从场景可视化、关系可视化、过程可视化三个角度出发展开教学实践,将化学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
李静--基于常规课堂中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以《文人与酒》课例为例
常规课堂中的项目式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高阶思维的方式,李老师以《文人与酒》的语文、化学和生物跨学科学习课例为例进行展示,立足多学科知识本体围绕核心问题“酒对人体的影响”设计项目。整个项目在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如模型认知、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等的基础上助力高中生高阶思维发展。
姚少魁--巴塞尔问题与欧拉
姚老师从学生在AP 微积分中学习级数时的困惑入手,简述巴塞尔问题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欧拉在求解巴塞尔问题时的多方探索、发现与证明,然后给出巴塞尔问题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及尚未解决的一个开放性问题,最后简述欧拉在中学数学符号方面的贡献及其作品,引导学生享受数学之趣,感悟数学之美。
柳文慧--STSE教育理念融入跨学科任务驱动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以“能源效率和环境影响”为例
柳老师基于融入STSE教育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典型课例《能源效率和环境影响》。该课通过紧密联系当下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热点话题,创设情境与议题,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从多维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倾听与思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唐祥德 姚少魁--极限思想在跨学科教学上的初探——数理化中的极限思想
唐老师和姚老师梳理了极限及其思想的发展,明晰学生学习极限思想的表现特点,挖掘了伟德开户官网-(中国)有限公司所用的数、理、化教材中关于极限思想的素材,探索分别从物理、化学中与极限思想有关的问题情境出发,开发与极限思想相关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探究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极限思想的本质,进而落实学生的数学抽象和科学思维素养。
杨晓红--通过模型构建赋予过渡元素-配合物探究性
杨老师合理利用模型结构,培养学生对空间结构的想象力,培养运用模型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能力。通过让学生了解配合物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拓宽学生视野,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任校长对各位老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以及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范式的积极探索以及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表示高度赞许,也对八十中今后的教科研工作提出新的思路与要求。学校要坚持以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为中心,用问题撬动教育教学研究,通过“项目攻关、课题联动、创新机制”突出科研、加强调研、组织研训,做好课题、信息管理,并做好校刊建设。持续提升“研究型学校”建设水平,激发活力,创新思维,创生新的成果,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智慧增长、能力提升;促进教师研究水平整体提升;促进研究型学校的持续创建,全力打造学校高质量的教科研体系,将科研、教研、考研三位一体,由一批研究型干部引领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一批研究型教师引领培养一批研究型学生,促进学校创新发展和内涵发展,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本次教科研年会是一次集体学习、集中研讨的宝贵时机,也是对广大教师的充电、赋能、领航。整整一天的时间,老师们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收获颇丰。教科研年会的成功举办,为八十中全体教师指明了新形势下学校的教科研趋势——爱·创造。相信在新的一年里,老师们能够继续本着踏实、严谨、创新的教科研态度,成为“正身育德、宽容大爱、严谨治教、恒学善研”的八十中学优秀教师。